2020年11月16日星期一
English

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

创新科普方式 萧山科协加快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

日期:2016-04-18 16:16:30 查看:5129

近年来,萧山区科协积极适应科普信息化发展,努力探索新媒体宣传平台、大胆创新信息化宣传手段,致力打造“三维科普”品牌工程,科普宣传载体,从单一的传统平面、纸质宣传,逐步发展到科普电子屏幕、科普广播、科普电影、科普网络专栏等,形成全方位、立体式、多角度的科普宣传格局,科普宣传载体不断丰富,扩大了科普活动的影响力,推动了萧山区科普信息化建设工作。

一、 嫁接信息化,引领科普创新提升

注重创新科普宣传形式,在抓好传统科普宣传工作的同时,积极探索新形式下的科普信息化建设,科普传播手段取得了新突破。

1、创新传统媒体科普宣传。萧山区建有标准科普画廊507座,总长度达3000多米,可展3042块科普画板,覆盖全区所有行政村和社区。画廊采取市场化运作管理模式,委托广告公司统一维护管理和内容更新,每年保证画廊内容更新8期以上,实现长效管理和发挥长远效益。为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和手段在科普宣传中的应用,萧山区科协充分利用区气象局在全区设置的89块电子屏,定期将广大市民关心和社会关注的科普知识在气象电子屏幕上发布。科普画廊的建设和电子屏幕的应用,切实增强了科普知识的辐射能力,进一步提升了广大市民的科学素质。

2、 创新讲师团特色品牌。萧山区科普讲师团自开展科

普宣传活动以来,讲课数量每年稳定在500堂左右,累计为25万名市民提供免费讲课服务,社会效益显著,已成为萧山区推广科普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。为有效地拓展和应用科普教育资源,进一步扩大科普教育的影响范围,年初,区科协与区教育局、萧山日报社联合面向全区中小学生新组建成立 “萧山日报小记者科普导师团”,为所有喜欢科学、热爱探索的中小学生开展各种缤纷主题的科普讲座、趣味实验和户外考察等活动。该导师团的推出深受全区中小学校欢迎,8名导师18个课题,点课77堂。为此,萧山区科协积极创新传统科普宣传与信息化有机结合,借助萧山日报纸媒中的小记者专版新开辟“科学色拉酱”板块,每周五在萧山日报“小记者科学色拉酱”专刊,报道导师团授课的内容和开展活动,有效地促进科普活动线上线下结合,丰富了宣传内容,扩大了宣传覆盖面。

3、深化科普电影放映效应。自2008年开始至今,萧山区每年在全区巡回放映科普电影500场,城区80场、农村420场,并发文要求各镇、街道全年放映量不少于10场,其中有文化礼堂的村不少于1场,有关落实情况纳入年度镇街工作考核。为增强科普宣传效果,萧山区科协先后出资,引用本土演员拍摄科普微电影5部,其中首部科普微电影《我是小侦探》,被评为杭州市2014年度优秀科普成果类二等奖,科普微电影《水》荣获全国环保科普创意大赛微电影二等奖。并将科普微电影增添进科普电影大篷车放映目录中,丰富了科普电影放映内容。利用科普电影放映平台优势,加强与妇联、气象局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联系,将“食品安全”、“垃圾处理”、“气象科普”等主题科普短片充实进科普电影放映库中,充实了电影放映库资源。

4、整合大众传媒资源。充分利用报社、广播、电视台新闻媒体强大的专业优势和丰富的节目资源,及时组织对“科普宣传周活动”、“春季农业科技下乡”等全区重大科技活动的宣传报道。在萧山日报版面上,开辟了科普知识专栏、环保专栏、生活资讯等栏目,向公众传播有关科普知识。利用遍布全区24万只有线广播,在萧山广播电台开辟《科普天地》广播栏目,每周二、四、六上午8时首播,傍晚17时重播,一周3天6次定期宣传“低碳生活”、“食品安全”、“养生保健”、“先进科技”、“实用技术”等各类科普知识,并结合季节变化和听众朋友生产、生活节拍,介绍各类信息咨询和生活常识。2015年8月至9月间,萧山区科协利用该平台开展《杭州市科普条例》专题宣传。为增强宣传效果,还在广播节目中通过有奖问答的形式与听众进行线上线下互动,进一步创新了信息化科普宣传手段。

 

二、 借力“互联网+”,拓展科普宣教空间

萧山区科协积极创新科普宣传方法,强化互联网思维,借力“互联网+科普”模式,探索信息化融合发展,利用网络、手机互联网终端,开辟信息化宣传新阵地,结合民生热点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及时发布科普信息和科普知识,在科普传播手段上取得了新突破。

1、 建立交流互动平台。为更好地利用移动网络新媒

体向广大公众提供科普宣传服务,萧山科协创新举措,开通了官方微信和微博公众平台,让广大市民能更简单、快捷和方便的了解科技动态和最具时效性的技术信息。科普微信每天发布科普信息,微博每周发布1-2条科普信息,内容涉及生活常识、疾病防治、科技前沿、法律法规、科技政策等。官方微博、微信的开通,是萧山区科协大力推进科普信息化的新途径,在广大群众、科技工作者、科协组织之间搭建了交流互动平台,通过微博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科普需求,正确引导科普热点问题,及时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建议。

2、开通短信精准推送服务。为向广大农民群众普及农业技术知识,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,2014年,萧山区科协与区农业局合作,利用农民信箱平台开通手机科普短信,通过移动、联通网络服务平台,向全区农业科技服务人员、农村科技示范户、农技协、农村科普示范基地负责人等5万服务对象,精准发送科普知识,内容涉及农业科技、健康生活、医疗卫生、低碳科技等方面,由区科协负责编辑撰写和审核,每月定期发送两次,受众近10万人次/月。

3、建立网络资源共享机制。萧山区科协自2008年起和萧山网合办的视频栏目《科普之窗》运作顺畅,播放的科普视频短片已增加到257部。萧山区科技工作者俱乐部为科技工作者开通文献检索的“绿色通道”,可登录全国30家大中型公共图书馆组建的“联合参考咨询网”,获得定题信息服务、课题委托检索服务和资料代查服务等信息服务。2014年开始整合的萧山区远程教育(红色搜索)平台,可搜索各类科普资料上万部,极大地拓展了网络科普服务资源。

三、 融合高科技,提升场馆展教成效

为让科普工作真正深入基层、服务大众、惠及民生,萧

山区科协以基层科普场馆建设为抓手,整合资源,发挥特色优势,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,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基层科普馆,大力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,开创了基层科普工作的新局面。

1、科学规划,统筹基层科普馆建设布局。萧山区已建成基层科普馆8家。为充分发挥建立基层科普馆的辐射效应,在选址上注重区域均衡,综合衡量。经调研论证和实地考察,并积极与镇街、社区对接沟通,逐步在萧山的东片、南片、城区、围垦以及校园均衡建立起科普馆,为发挥科普馆的辐射和示范带动效应提供良好的地理格局。

2、科学布展,注重科普馆信息化建设。在基层科普馆建设过程中,根据所建科普馆辖区的特色和公众对科普需求,来确定和设计主题,注重统筹规划、分类指导、分布实施,既做到高起点又突出差异化发展,彻底改变传统的、单一的、枯燥的展示模式,恰当运用自动控制技术、仿真技术、虚拟技术、影视技术和智能化等信息化技术,促使科普馆内的展品与公众互动性相结合,大大提高公众认知效果和兴趣。如瓜沥镇科普馆是萧山首家镇级科普馆,以“倡导低碳生活、促进社区和谐”为主题,展示厅以动态、静态相结合的多媒体技术和互动体验项目为表现手段,让公众直观全面地了解地球目前面临的能源危机,唤起人民对节约能源资源的紧迫感,倡导低碳环保生活。该科普馆的建成,成为萧山东片地区的一个重要的科普辐射中心。城厢街道休博园生活科技馆内“神秘科学”展区展示了各种生动有趣的科普展品,囊括了自然界中“声光电力磁”等各种物理现象。“防灾减灾”中的地震小屋,让体验者身临其境地震发生时的感受;3D裸眼消防体验使用先进的3D效果供市民零距离体验。其它科普馆也都采用各具特色的信息技术展示科普知识。

3、科学管理,提升基层科普馆辐射效应。为加强科

普馆的管理和运行,强化信息化建设意识与信息化管理观念,各科普馆均制定了《科普馆管理使用规定》,对基层科普馆的任务职责、日常管理规定、展品使用等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。建馆初期就要求落实好管理员、讲解员、安全员等员工,并对工作人员进行科普馆运行使用技术培训,普及信息化知识,大力提高员工的信息化水平。为实现科普馆资源的优化配置,在前期展品配置过程中,萧山区科协注重把关,坚持“展品不重样”原则,为今后各科普馆之间展品轮展提供方便,让科普展品效应最大化。(萧山区科协  詹乐仙)